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融入红色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索

期刊: 文学研究文摘 DOI: PDF下载

王风云

宁阳县实验中学 271400

摘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增强青少年家国情怀、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日益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承担着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使命。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丰富了课程内涵,也为学生思想成长和人格完善提供了坚实支撑。本文梳理了红色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当前在融入红色文化过程中的困境与不足,提出了课程目标整合、内容创新、教学方式转变、资源开发与评价机制优化等多维度的实施路径。研究表明,科学系统地融入红色文化,不仅能够提升课程的育人实效,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推动红色基因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与发展。文章最后提出持续优化与创新路径的建议,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质量发展和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借鉴。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红色文化;课程融合;育人路径;思政教育

正文


引言
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精神与历史经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入挖掘和有效融入红色文化,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新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当前,虽然各地在推动红色文化进课堂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但在课程目标、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资源开发和评价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难以实现红色文化与道德法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的铸魂育人作用,需要系统梳理红色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困境,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径和方法,推动课程建设创新发展。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为研究对象,结合教育实际和一线教学需求,深入剖析红色文化课程融合的理论基础、实施现状、创新路径与成效,总结经验,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和操作范式。

一、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理论基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及中华民族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其核心包括坚定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精神等。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与道德与法治课目标高度契合。道德与法治课强调价值观引领、法治素养培养与公民意识塑造,红色文化则能够为课程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价值坐标和情感支撑。从教育学视角看,红色文化的融入有助于提升课程的思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融合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各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首先,课程目标层面,部分教师对红色文化的价值定位认识不足,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情感体验现象,导致红色文化育人的整体目标不够突出。内容方面,教材中有关红色文化的素材数量有限,内容呈现多以事件叙述、英雄人物介绍为主,缺乏与现实生活和时代主题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过分依赖讲授,忽视了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创新型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不充分,部分学校缺乏本地红色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未能形成特色鲜明、层次分明的校本资源体系。评价机制单一,主要考查知识掌握,缺乏对学生红色精神认同、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的过程性评价。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红色文化融合的目标与内容创新
在课程目标方面,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集体意识、社会责任和法治观念。红色文化内容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律意识等有机结合,构建系统化、层次化的目标体系。内容创新可围绕重大历史事件、杰出红色人物、革命精神、时代楷模、红色故事等展开,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材开发可增加红色文化板块,丰富历史案例、英雄人物事迹、地方红色资源等内容。教师可将红色文化渗透到道德与法治各模块,如公民权利义务、国家制度、法律意识、社会公德等,将红色文化与课程知识点有机串联。课程内容设计上还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挖掘家乡红色文化,讲述身边的红色故事,实现教材教室生活三位一体的内容创新。通过内容的丰富与创新,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真正成为课程育人的有力支撑。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融入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学创新路径
为提升红色文化课程融合的育人实效,需在教学方式、资源开发、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首先,转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红色主题班会、情景剧、辩论赛、参观红色基地、社会调研等多样化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红色精神。课堂上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感分享,激发学习兴趣和认同感。要加强校本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结合本地红色历史、烈士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开发系列校本教材和实践活动方案,打造行走的课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应与家长、社会力量密切合作,邀请红色人物后代、专家学者进校讲座,增强课程的权威性和感染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十分重要,通过VRAR等技术手段还原历史场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体验。

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红色文化教育融合的成效与优化建议
在不断推进红色文化课程融合实践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实效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历史责任感和法治观念不断增强,红色精神在校园文化中深入人心。调查显示,参与红色文化课程融合的学生在行为规范、道德判断、团队协作等方面表现更加积极,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显著提升。学校红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与利用,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和品牌项目,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家长、社会组织参与红色文化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形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教师的课程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显著提升,推动道德与法治课从知识传授型素养提升型转变。

结论
本文系统梳理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融入红色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现状问题、目标内容创新、教学融合路径与成效优化建议。研究指出,红色文化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度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科学系统地融合红色文化,能够有效提升课程育人价值,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未来需继续完善融合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师资建设,优化评价机制,推动红色文化与道德法治教育协同发展。只有不断深化融合创新,才能实现红色基因的有效传承和青少年思想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 陈美华. 红色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探索[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 38(4): 112-117.
[2] 赵丽, 李铭.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红色文化教育融合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8): 97-102.
[3] 刘强, 张涛. 红色文化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创新研究[J]. 中国德育, 2021, 40(6): 87-9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