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初中地理教育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策略改革

期刊: 文学研究文摘 DOI: PDF下载

王成云

陇南市武都区甘泉农业中学 邮编:746000

摘要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初中地理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其课程内容与教学策略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后的课程内容注重融入全球多元文化,在“认识省级区域”中,讲述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时,拓展其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强调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议题,如在“中国的自然资源”章节,结合全球资源现状阐述资源合理利用。在教学策略上,利用多媒体与互联网技术,让学生直观感受世界各地地理风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全球性地理问题;组织地理实践活动,如校园气象观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全球视野。通过这些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全球意识与综合素养,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育;全球视野;课程内容改革;教学策略改革

正文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地球村的概念愈发凸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能够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全球性问题的人才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初中地理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全球视野的重任。传统的初中地理教育在课程内容上,部分知识陈旧,未能充分反映全球化带来的新变化;在教学策略方面,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低,难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以及对全球性问题的关注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成为提升初中地理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学生的关键所在。

一、全球视野下初中地理课程内容的改革

(一)融入全球多元文化内容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多元性是一个显著特征。初中地理课程应充分融入全球多元文化内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在“认识省级区域”中,对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介绍,不能仅局限于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基础内容。教师可拓展讲解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纽约、伦敦等全球金融中心的紧密联系,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地位;澳门在国际旅游文化交流方面的独特贡献,如举办的国际音乐节、艺术展览等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与艺术家,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这样的内容拓展,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文化在全球舞台上的展现与交流,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使其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从而树立开放、包容的全球文化观。

(二)强化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内容

全球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短缺等日益严峻,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初中地理课程必须强化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内容。在“中国的自然资源”章节教学时,教师不能仅讲授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等知识,应结合全球资源现状进行对比分析。讲解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严重缺水的现状,以及我国在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方面采取的措施,如南水北调工程对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意义,同时探讨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如何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水资源危机。通过这些内容的强化,培养学生的全球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其明白保护地球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三)增加国际合作与地缘政治内容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地缘政治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初中地理课程应适当增加国际合作与地缘政治内容。在学习“走向世界的中国”时,深入讲解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与沿线国家的合作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中国帮助一些国家修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加强了区域间的互联互通;能源合作方面,我国与中东、非洲等地区国家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的合作,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互利共赢。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意识和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认知,使其能够从全球视角分析问题。

二、全球视野下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的改革

(一)运用多媒体与互联网技术辅助教学

多媒体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初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技术辅助教学,让地理知识更加直观、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在讲解“地势和地形”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精美的三维地形动画,直观展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不同地形区的地貌特征,如青藏高原的雄伟、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等,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加深对地形知识的理解。教师可借助互联网资源,如在线地图、卫星影像等,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各地的地理景观。在学习“世界的气候”时,通过在线地图查看不同气候类型地区的实时天气状况、植被覆盖情况等,使学生对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更直观的认识。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针对一些全球性地理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世界的发展差异”时,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资料收集、分析与讨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查阅书籍资料,有的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数据,有的负责整理归纳资料,最后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如从经济发展模式、教育资源分配、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缩小差距的建议。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还能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全球视野下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组织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组织地理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全球视野。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在学习“中国的河流”后,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当地河流的实践活动。学生分组对河流的水质、水量、河流生态等进行观测与调查,采集水样进行简单检测,观察河流周边的植被、动物等生态环境,记录相关数据与现象。活动结束后,学生通过分析考察数据,撰写考察报告,探讨当地河流存在的问题以及保护措施,并思考这些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性以及应对策略。

三、总结

在全球视野下,初中地理教育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策略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改革,融入全球多元文化、强化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增加国际合作与地缘政治等内容,使地理课程更加贴近时代需求,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综合素养。在教学策略方面,运用多媒体与互联网技术辅助教学,让地理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生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问题解决能力;组织地理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全球问题的感知。

参考文献

[1]顾斐菲.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国家安全教育[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4,(12):23-26.

[2]梁玉龙,崔占玲.劳动教育融入初中地理课程的逻辑理路与实现路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35):29-32.

[3]李辉.环境教育与初中地理课程的融合与发展[J].教育界,2024,(14):2-4.

[4]朱萍.初中地理课程家国情怀渗透教育研究[A]广东教育学会2024年度学术讨论会暨第十九届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论坛论文选(五)[C].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2024: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