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在高职学前教育课程中的意义

期刊: 文学研究文摘 DOI: PDF下载

鞠金秀 刘帅 张淼

潍坊工商职业学院 262200

摘要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是社会的文明根基。而高职学校学前教育是旨在培养具备幼儿园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这些应用型人才就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她们将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传统文化融入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课程中,当真有着深远和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

正文


     在漫漫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传承发展、博采众长,积淀下丰富而厚重的传统文化。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宛如一座蕴藏无尽珍宝的宝库,为我国教育教学工作源源不断地输送珍贵资源,成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肥沃土壤。具体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幼儿建立初步的文化认知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与互联网技术日益精进的背景下,时空界限被打破,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碰撞、交融互鉴。这种文化生态的深刻变革,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众多承载民族精神内涵的传统工艺、非遗技艺与艺术形式,正遭遇传承断代的严峻危机,面临着人才断层、技艺失传的现实困境。学前教育是幼儿启蒙认知的初始阶段,学前教育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技能(如剪纸、扎染、纸浆画、刺绣等等)都有利于幼儿对中华文化的初步认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计时可将这些传统的技能融入到手工课程中,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有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如果能够把这些传统文化和传统的技能熟练学习、掌握并且进行创新。走向工作岗位以后能够创新性的将其传授给幼儿园小朋友,将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其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也能很好的避免全球化背景下对于文化认同的弱化。

2. 推动审美情致培育,激发创造潜能

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精神的根脉,更是学前教育中培育审美情趣、激发创造力的宝贵资源。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既能增强文化认同,又能通过其艺术性、故事性和实践性,促进儿童感知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协同发展。  

一、传统文化:审美情致培育的沃土

1. 艺术形式的美感启蒙

   民间工艺(如剪纸、年画、泥塑)以鲜明色彩、对称构图和质朴风格,帮助儿童建立初步的审美标准。例如,在'青花瓷剪纸'活动中,幼儿用蓝色蜡光纸剪出回形纹、冰裂纹,通过'折叠-镂空-拼贴'三步法,将传统纹样与现代相框结合,制作可悬挂的艺术装饰。"

   融入本土特色,比如诸城本地“高密扑灰年画”融入课程,幼儿用“半印半画”技法创作“生肖拜年图”,既保留'黑灰粉'主色调,又添加电子荧光条装饰边框,实现传统工艺的科技化表达。"。  

2.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观

   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如国画中的留白、园林中的借景,可引导儿童观察自然(如“水墨画雨滴”活动),学会用简约线条表达丰富意境。  

   节气文化(如“二十四节气”“秋分观叶”)通过自然物候变化,让幼儿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时序之美,培养对生命与环境的敬畏。  

3. 经典故事的道德与审美融合

   神话传说(如“葫芦娃”“小鲤鱼历险记”)以奇幻叙事激发想象,同时传递善恶、勇气等价值观;古诗吟诵(如《悯农》《咏鹅》)则通过语言韵律美,深化情感体验。  

二、传统文化:创造潜能激发的催化剂  

1. 开放性材料与多元表达

   传统游戏材料(如七巧板、鲁班锁)具有低结构特征,儿童可自由组合、拆解,发展空间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水墨画中的“泼墨”技法鼓励非常规创作,幼儿通过偶然的墨迹展开联想(如这片墨像什么?像不像一直趴着的小猫?),突破固化思维。  

2. 角色扮演与叙事创造

  皮影戏、木偶戏等传统表演形式为儿童提供叙事框架,但角色台词和情节发展可由幼儿自主设计。例如,改编《三只小猪》故事时,幼儿可引入现代元素(如“小猪用太阳能板盖房子”)。  

  节日庆典(如中秋节庆祝)中,幼儿自制月饼,绘制中秋节灯笼,同时锻炼手工能力与语言创造力。  

3.文化符号的再创造

   引导幼儿对传统符号(如龙纹、云纹)进行现代化演绎。例如,用积木搭建“未来长城”,或用黏土捏制“太空生肖兽”,在文化传承中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艺术(剪纸、书法、戏曲、绘画等)都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全面学习这些艺术形式,并创新的找出和掌握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例如儿童剪纸、儿童简笔画、童谣等。在增强自身艺术素养的同时,还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更好的培育幼儿的审美能力。

3. 道德教育与人格培育的资源宝库

   学前教育是幼儿人生教育的开端,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滋养幼儿成长的肥沃土壤,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不可或缺的素材与载体。传统文化中许多教育经典(如《弟子规》、《三字经》)、蕴含哲理的寓言故事以及传统文化礼仪体验等,都可以引导幼儿接受品德熏陶,也能促进“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的落实。在这片土壤的培育下,幼儿们的身体机能得以茁壮成长,心灵世界得以充实丰盈,综合能力在认知、社交、创造等多个维度实现全面进阶,向着未来稳健前行。

   传统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的道德教育宝库,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地运用于学前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更能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儿童奠定坚实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巧妙运用这些宝贵资源,让传统文化在幼儿心灵深处生根发芽。

4.当游戏化学习遇上认知发展:完美契合的教育新路径

瑞士著名心理专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儿童通过主动探索建构知识。游戏化学习(如角色扮演、解谜游戏)恰好提供了低压力、高互动的环境,促进儿童在“玩中学”。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最近发展区的跨越中强调社会互动对认知的推动作用。游戏中的合作任务(如搭建积木、团队闯关)能激发儿童在同伴或成人指导下突破能力边界。在神经科学系统中表面游戏化学习能激活大脑奖赏回路(多巴胺释放),增强记忆与动机。例如,数学闯关游戏通过即时反馈机制,帮助儿童巩固数感。

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引入古典成语故事、诗词、典故和谚语等传统文化作品,以语言表述的形式推动幼儿感知传统文化。也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动手做手工(例如剪纸、毛线、扎染等),开展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还可以结合节日契机,加强幼儿对我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认知。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幼儿认识传统节日,是多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我国传统节日众多,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方式和氛围,都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丰富的乐趣,能够让幼儿的精神世界得到很大的熏陶,形成他们传承传统、热爱民族的良好价值观。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师迎来了重要契机,应当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资源是幼儿教育的珍贵宝库。鉴于幼儿教育独特的内容目标以及幼儿特有的心理特征,教师需要探寻恰当方式,借助丰富多样的载体,将传统文化巧妙融入教学内容。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幼儿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格素养,为未来树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筑牢根基。

结束语:

新时代教育变革背景下,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使命。教育工作者应敏锐把握"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导向的双重机遇,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与教育目标,采用沉浸式体验、项目化学习等多元方式,将传统智慧有机融入保教实践。通过器物文化(如非遗手作)、制度文化(如节庆仪式)、精神文化(如经典故事)的三维渗透,帮助幼儿建立文化基因的认知图谱。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通过多模态互动激活文化记忆,使幼儿在理解"中国符号"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文化我"的身份认同,为终身文化素养发展奠定认知基底。

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高职院校学生肩负着成为优秀教师的重任,应将传统文化视为坚实后盾。通过深入研习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教育智慧与人文精神,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传统技艺、历史典故中获取养分,不断锤炼专业能力,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教学技巧,全方位提升专业素养,从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在教育领域绽放光彩。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