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发表前后

期刊: 文学研究文摘 DOI: PDF下载

李卓

山西大学文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195698日,真正给王蒙带来巨大影响,甚至影响、改变了王蒙人生轨迹的一部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在《人民文学》19569月号上发表。作品一经发表,就在社会公众与文学界之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首先是与王蒙一起工作的北京东四区区委同志们针对小说产生的爆炸性反应,人们认为“我们这里并不是那样呀”。紧接着,一些更有影响力的报刊、期刊也刊发了关于小说的评论,比如《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由韦君宜主编的《文艺学习》期刊更是开辟专栏,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讨论,在这次讨论中,《文艺学习》共收稿一千三百多件,从1956年第12期到1957年第3期,发表评论文章25篇,具体篇目如下表。

关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讨论


作者

作品

期刊及页码

1

林颖

《生活的激流在奔腾》

1956年第12期6

2

增辉

《一篇严重歪曲现实的小说》

1956年第12期8

3

王践

《清规戒律何其多?》

1956年第12期10

4

王恩

《林震值得同情吗?》

1956年第12期11

5

王冬青

《生动地揭露了新式官僚主义者的嘴脸》

1956年第12期12

6

李滨

《真实呢,还是不真实?》

1956年第12期12

7

唐定国

《林震是我们的榜样》

1956年第12期13

8

长之

《可喜的作品,同时是有严重缺点的作品》

1957年第1期14

9

彭慧

《我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意见》

1957年第1期14

10

戴宏森

《一个区委干部的意见》

1957年第1期16

11

刘绍棠

从维熙

《写真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生命核心》

1957年第1期17

12

一艮

《不健康的倾向》

1957年第1期18

13

赵坚

《伤了花瓣的花朵》

1957年第1期19

14

邵燕祥

《去病和苦口》

1957年第1期19

15

杜黎均

《作品中的真实问题》

1957年第2期9

16

王培萱

《一篇有特色的小说》

1957年第2期11

17

江国曾

《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

1957年第2期12

18

艾克恩

《林震究竟向娜斯嘉学到了些什么?》

1957年第2期14

19

马寒冰

《准确地去表现我们时代的人物》

1957年第2期16

20

邓啸林

《林震及其他》

1957年第2期18

21

秦兆阳

《达到的和没有达到的》

1957年第3期6

22

唐挚

《谈刘世吾性格及其他》

1957年第3期9

23

刘宾雁

《道是无情却有情》

1957年第3期13

24

康濯

《一篇充满矛盾的小说》

1957年第3期16

25

艾芜

《读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感想》

1957年第3期23

在一系列评论文章中,一部分持肯定和赞成的态度,刘绍棠、从维熙的《写真实》认为王蒙的小说对那些想要对生活中的不良现象、衰退现象进行改造的人们具有激励作用。同时,也有一部分持否定和不赞成的态度,1957年2月9日李希凡的长文《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从政治上上纲,上升到了作者的政治立场问题,认为作者需要把“政治立足点移过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

伴随着讨论的日趋激烈,甚至达到了上达天听的地步,毛泽东曾多次在重要场合谈论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毛泽东一次谈到《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在1957216日上午中南海颐年堂关于“双百方针”的座谈会上“从批评王蒙这件事看来,写文章的人也不去调查研究王蒙这个人有多高多大,他就住在北京,要写批评文章,也不跟他商量一下,你批评他,还是为着帮助他嘛!要批评一个人的文章,最好跟被批评人谈一谈,把文章给他看一看,批评的目的,是要帮助被批评的人。”毛泽东一生喜爱文学,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水平也很高,一般的作家作品是很难进入毛泽东视野中的。那在当时还只是一位青年作家的王蒙,他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为何能够得到毛泽东的青睐呢?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毛泽东作为一位极具敏锐洞察力与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他在一系列重要会议上都对一部小说给予关注与谈论,必然有着其独特且深刻的政治考量,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之下,“双百方针”虽然已经提出,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误解和阻碍,有部分评论家仍然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一些具有探索精神的文学作品采取了“围剿”的态度。毛泽东正是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果断选择站在了护“花”的立场上,其二,毛泽东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者,他还是拥有着极高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的杰出文学家,当他将目光投向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时候,无疑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部小说非同一般的思想艺术价值。

那么,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小说文本?为何一经问世就能够在文坛乃至整个社会激起千层浪,引发如此激烈的争议?想要解答上述的诸多疑问,我想首先需要回到1956年前后小说发表之际的时代文化语境当中去。50到70年代,文学以高度体制化的形态呈现,文学主张与文学创作都具有统一性,“但在某个时候、某些作家那里,时或有偏离规范的‘异端’现象出现”,洪子诚书中用“非主流”这一概念来界定本时期内那些偏离主流文学规范的主张与创作成果,通过将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洪子诚对于“非主流文学”的相关论述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对于既定文学写作方向的反叛”还是“批判现实的‘启蒙意识’”,抑或是“解释、想象世界上的人道主义”,这些都是王蒙这部作品所具备的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之所在,也是王蒙作为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革新意识的集中体现。王蒙在《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这部作品中的“新”究竟体现在何处呢?首先我认为是对既定文学写作方向的反叛,在当时“一体化”的文学和社会体制的严格控制之下,文学创作主流更倾向于宏大叙事,聚焦重大历史事件,文学作品多以革命历史和工、农业生产为题材,旨在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宣扬主流意识形态,塑造英雄模范典型人物,而王蒙的这部小说却反其道而行,在新中国初期,在干部官僚主义问题刚刚抬头的时候,22岁的王蒙能够以他敏锐的洞察力与大胆的艺术表现力书写现实,突破过去公式化概念化作品的束缚,大胆书写作家们还不曾接触的生活领域,将写作目光聚焦于党的机关单位内部,选取官僚主义这一敏感且鲜少被人们触及到的领域为题材,揭示组织生活中的矛盾与阴暗面王蒙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大胆涉及这一敏感领域,这种对现实问题的直接关注和深入挖掘,突破了当时文学创作题材的局限,开辟了全新方向。其次,作品中的“新”还体现在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王蒙的这部作品打破了以往文学作品中人物理想化、扁平化的塑造方式,与传统主流文学中拥有完美品质、高大形象的英雄人物截然不同。主人公林震,他并非是完美无缺式的英雄人物,22岁的林震是一个充满着理想主义的青年党员,他怀揣着满腔热忱来到组织部工作,在面对组织部的一系列工作时却处处碰壁与此同时还经历了段介于爱情与友情之间的感情。面对这些种种,他的苦恼、挣扎、困惑、失望和不断的自我成长与反思,都描写得极其真实,细致刻画了怀揣理想的青年一代在走入社会,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成长,让我们不难感受到当时时代下青年们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风貌,这种真实而丰满的青年形象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还有就是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极具深度的复杂人物刘世吾,在以往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较为单一,好坏分明,但王蒙笔下的刘世吾却是十分立体,他打心底里热爱文学,在青年时期也如同林震一般充满激情,有着丰富的革命经历,但在繁忙的工作中渐渐习惯、疲倦,变得麻木、世故,变得不再爱也不再恨,用“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自我麻痹,变得极端冷漠。这种复杂而多面的立体人物塑造,突破了当时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单一化、扁平化的局限,更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复杂。事实上,一直到今天,像韩常新、刘世吾这样的人物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联系这样的实际来反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我们不得不惊叹于王蒙超强的艺术感知力与其超乎寻常的革新意识。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