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接续与时代飞跃: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引言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是继1945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和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先后通过历史决议之后,党史上第三份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该决议全面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是一份具有纲领意义的重要文件。
本文以上述第三个历史决议为参照,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为主题,力图阐明二者之间的继承与创新、融合与发展。最后文章还结合我自己的个人认识,讨论这一思想体系在理论构建和实践指导方面的价值与挑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建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紧紧围绕国家发展的实际问题,持续探索、不断总结中逐步凝聚形成的一套系统性理论成果。这一理论体系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既体现对时代变革的深刻回应,又展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它的核心内容涵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这些阶段性理论构成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想基石。
这一体系的建立,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推进理论创新的具体体现,更是一条紧扣国家实际、紧随时代步伐、回应人民关切的理论发展轨迹。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的首次深度融合,提出“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并确立人民战争的战略方向,为新中国的建立提供坚强的思想指导。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以“发展才是硬道理”为核心理念,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模式向市场机制深度转型,实现国家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
整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坚持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基本路线的同时,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推动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手段。这一理论架构在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过程中不断演进,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滋养思想土壤,也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确立奠定夯实基础。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突出创新之处,在于以全新的理论视野回应了当代中国面临的两项根本性课题:在新时代条件下应坚持和发展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将这一发展路径切实推进。这一思想在整体架构上提出了“八个明确”的基本要义,围绕国家发展目标、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总体发展战略等关键议题,做出了系统而清晰的理论阐述,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也为具体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同时这一思想还通过“十四个坚持”构建了明确的实践框架,强调党的全面领导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提出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上述内容不仅体现出理论的系统性与前瞻性,更将抽象原则具体化、可操作化,使之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和政策依据。
最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思想承袭并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更强的实践指导力和时代感召力。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它深化强调对党长期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举措,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政治保障。
四、理论关系的阐释:继承、发展与飞跃
1.继承:一脉相承的根基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就具备着持续演进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并拓展发扬这一传统,可以视作对理论体系进行的一次顶层设计式再造。党的第三次历史决议明确指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样的历史脉络中,一系列继承性的基本原则得以彰显。
这其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等基本原则,都是从前人理论成果中继承而来,并且通过新的阐释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发展:针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深化
在面对新时代的任务和挑战,党的历史决议特别强调必须持续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还结合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理论上的创新。明确指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基于这一判断,这一思想提出一系列战略举措,包括:新发展理念、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共同富裕
通过这些战略部署,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径论述得以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3.飞跃:思想方法与世界观的提升
个人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此前理论体系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战略高度”与“全球视野”的双重拓展。
一方面来看该思想注重系统性思维、历史辩证法、底线思维等方法论,对领导方式和治理理念进行根本转型;另一方面,通过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推广到全球,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秩序。从这一层面看,这一思想对原有理论体系进行有力补充,更标志着思维方式和理论格局上的质的飞跃。
五、个人思考:理论自觉与现实回应的双向互动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者,我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不是“空中楼阁”的理论构想,而是在一系列重大实践——如脱贫攻坚、抗击新冠疫情、生态文明建设等——中形成、验证和升华的。
但也必须正视一点:任何理论的发展都需要时间的检验。在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如何将理论优势转化为制度优势、治理优势,仍需要不断摸索;如何在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结构变化中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也需要理论进一步演化。
更为重要的是,理论创新不能止于文本,而应成为凝聚共识、引领变革的思想力量。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就需要增强理论和实践,把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真正成为“行动的指南”,而非“口号的合集”。
六、结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其在新时代条件下的理论飞跃。它不仅回应对待新的实践问题,也开辟了理论创新的新境界。正如《决议》所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理论创新。”
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中,我们更应增强理论自信、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把握两者关系,推动理论发展与时代进步同步前行。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与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1]中共中央. (2021年11月).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2. [2]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202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研究. 中央党校出版社.
3. [3]秦宣. (2023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内容和逻辑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成果
4. https://marx.ruc.edu.cn/xkjszt/yjcg/qklw/b8631eb03519466483adbf690526afcb.htm?utm_source=chatgpt.com
5. [4]毕玉婷. (2018). “浅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及意义.” 窑,2(08),–
6. [5]ResearchGate. (2023). “Theoretical Informational Inheritance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