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学生社团 社团管理 社团文化
正文
高校学生社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抓手,在加强高校学生思想引领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视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把学生社团建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实践中提高广大青年团员思想政治觉悟和素养,对于营造积极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引导、服务和联系,促进学生社团规范有序发展”,强化组织育人、文化育人功能,正确发挥学生社团的应有作用[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2016—2025年)》也指出要改善课堂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科学设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探索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等途径,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提升综合素质[2]。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内涵和研究意义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内涵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印发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7]。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愿望,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群众组织。因其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社团生活,吸引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生社团打破了年级、专业等界限,为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搭建了交流和发展的平台,通过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特长,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二)研究高校学生社团的意义
基于学生社团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承载的重要功能,分析当前社团功能发挥存在的“缺位”现象及当前社团发展中面临的困境,理清和分析制约社团发展的相关因素,为指导实践提出对策建议,对学生社团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
从理论层面上看,按照公共组织的分类,学生社团作为第三部门存在,在学校学生组织团队中属于“民间团体”,是缺少官方背景的学生团体,但高校学生社团仍在为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研究可以促进公共组织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的研究。
从实践层面上看,基于新形势下社团生存与发展状况的研究,提出通过“社团分类分层次指导”与“构建科学合理的社团评估体系”,激发社团活力、增强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促进学生社团可持续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从学生社团管理和运行机制的角度
1.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学生社团因其在校园文化建设、安全稳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各高校都积极鼓励成立学生社团,把学生社团数量和规模作为衡量校园文化的重要参考指标。不少高校甚至提出了“百团大战”,为学生社团的成立在审批标准和审批流程上大开绿灯,片面追求学生社团数量。由于入口关审核把关不严,缺乏科学的调研和论证,社团无法很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参与的意愿明显偏低。成立后的学生社团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定位、准确的目标群体、清晰的工作思路等,成员吸纳和经费保障困难重重。在社团纳新工作中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社团成员流失情况严重,社团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不足。
2.重活动开展轻组织建设,凝聚力和影响力不强
由于学生社团成立前审核把关不严,成立后学校对学生社团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制度和经费保障等方面落实不到位,学生社团特别是一些新成立的学生社团的生存处境困难重重,往往会催生急功近利的心态,即以开展社团活动来吸引公众的注意,以便争取学校和社会更多的资源延续社团的发展。然而,学生社团本应是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愿望,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群众组织,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会员的共同愿望,满足会员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在现实中很多学生社团重活动开展轻组织建设的本末倒置行为,使广大会员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少数社团在发展中,目光短浅,规划模糊,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降低了社团的吸引力、美誉度,会员在社团中的获得感和归属感不强,直接影响学生社团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3.重行政管理轻服务保障,社团目标导向不清晰
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群体性组织,提供了学生自我探索和发现,勇于实践和检验,不断创新和突破的平台,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保证校园安全与稳定,众多高校对于学生社团往往通过不断建章立制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社团的行为,忽视了学生社团及其成员的个体发展需要,对学生社团面临的困境关注不够,对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指导和帮助不多。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制约下,大量学生社团对自身发展目标缺乏独立的和合乎实际的思考,社团建设的目标越来越随大流,同质化趋势越来越强。
(二)从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发挥的角度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高校维稳、学生成长方面承载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目标定位不清晰,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的情况;社团活动简单化、娱乐化,甚至庸俗化;社团指导老师普遍积极性不高,作用发挥不充分;学生社团重活动数量轻内涵发展,着眼社团活动的重轰动效应,缺乏久久为功的思想定力和行动自觉,社团活动中缺乏思政教育元素,极大地弱化了学生社团育人功能。
(三)从学生社团面临的外部环境的角度
信息时代自媒体的发展对社团发展的价值导向影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价值、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等因素使社团发展面临发展困境和管理压力。学生个体思想的独立性和需求的多元化,给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和价值塑造增加了难度。在此环境下,学生社团的管理应该与时俱进,学校应该更新观念,从学生社团的管理者逐渐转换成服务者,服务于学生社团的发展,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不同性质、不同类别、成立时间不同的学生社团应该进行分层分类管理,精准指导和帮扶。当前,大多数高校学生社团差异化管理机制缺位,无针对性强、科学合理的社团评价体系,未能很好建立社团建设目标导向。
三、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对当前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分析,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和社会支持和帮助。学校应该转变传统观念,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重新认识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和定位,做好服务和保障支持。
(一)进一步明晰学生社团的功能定位
一是要坚持把“服务会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会员满意作为检验社团工作的试金石,坚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发展思路,以“两个精品”作为学生社团发展目标,即:在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指导下建设品牌学生社团,打造一批内涵丰富、极具教育价值的学生社团活动;二是要正确区分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的性质和作用,明确高校学生社团功能定位,突出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要坚持满足需要的原则,既要立足于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也要着眼于学校育人工作的需要。三是要努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和“大思政”育人格局,推动思政工作与高校学生社团的协同联动作用。学校做好制度设计,引领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发挥学生社团的思想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二)突出管理创新性,坚持学生社团分类管理
一是学校要坚持与时俱进,要立足于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特征,积极关注和研究当代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心理需求,在制度和行动上积极支持学生社团的多样化发展;二是要深入开展学生社团工作调研,根据学生社团的性质和发展状况进行分层分类,按照社团不同性质进行分类指导,特别是对专业类、思政类学生社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做好新学生社团成立前的调研论证,成立后的帮扶和指导;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选聘和激励机制,增强学生师团指导老师的工作认同感、获得感,充分调动社团指导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助力学生社团高质量发展;四是结合社团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承载的功能梳理当前社团功能发挥存在的“缺位”现象,针对当前社团发展中面临的困境,进一步厘清和分析制约社团发展的相关因素,为完善工作机制,优化工作制度提供支撑。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社团评估体系
建立相对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做好学生社团评价和表彰工作,发挥社团评估的引导性、示范性功能,激发学生社团活力和竞争意识,发挥学生社团思政育人功能。一是要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社团活动。不断完善社团建设创新评价体系,保障课程思政的实施。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学校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社团发挥好促进校园文明建设的中积极作用,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建立好优化社团建设创新评价体系,考察社团活动中是否突出了思政元素,检验社团活动中思政融合的密切度,保障课程思政的教育元素有效融入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和活动开展。二是要考评社团活动中思政融合的推广情况。将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和会员满意度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通过评价体系的构建,对社团、社团指导老师、社团学生干部以及成员进行考评。三是要将社团进行分层分类评估。即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学生社团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对新成立的学生社团可单独建立评价体系,既要彰显社团评估的价值体系,又要体现针对性,凸显评估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切忌简单粗暴的“一刀切”,以一个相同的考评指标体系适用所有学生社团,挫伤学生社团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潘素芳.高校学生党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与实现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0).
[2]张豫.浅谈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领导科学论坛,2017,(3).
[3]马俊.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途径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7.
[4]李春燕.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优化策略研究——以武汉地区部分高校为例[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7.
[5]石冉.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5.
[6]陈瑞华.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8.
[7]樊慧君.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8]李生萍.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6.
[9]宋方帅,陈善志.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困境与突破: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
[J],武汉: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9卷第4期2022年12月
[10]姚冰洋,廉伟,高伟.“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功能的优化[J].南昌: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4月第2期
...